{{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12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已达474家。这一新进展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持续完善和深化,为国内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支持。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在会上详细介绍了当前的成就与未来的规划。他指出,这些服务网点的建设和优化是响应日益增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对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各地公共服务机构累计服务中小企业等经营主体超300万次,显著提升了中小企业获取知识产权服务的便利性。
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激烈,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上线“地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专题数据库”,汇聚各类服务资源,有效提升了知识产权的获取效率。王培章表示,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实力,也促进了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
除了硬件设施的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还着力于软件方面的升级,包括组织超过45万家创新型企业参与存量专利的评价和对接,确保企业需求与专利供给能够精准匹配。今年以来,围绕专利转化运用组织的活动达到1.6万多场次,其中路演推介活动就超过了6000次,有效推动了2万多件专利的落地转化或达成合作意向。
王培章还强调,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一道,继续扩大服务网点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新的举措包括组织近2万家中小企业参与专利产业化促进计划,以及提供针对性强的知识产权、产业、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服务。
此次发布会不仅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依托已建立的公共服务网点,深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进一步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强国的建设水平。这对于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